私域直播的兴起,本为商家与消费者搭建了更直接的沟通桥梁,但在健康养生领域,针对中老年群体的营销失序问题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视。随着监管部门对“神医”“神药”类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,作为私域直播重要技术服务商的小鹅通,其在合规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,逐渐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。
从现有情况看,小鹅通平台上部分健康养生类直播,仍存在明显的合规风险。一些直播间以“养生课程”“健康咨询”为名义,实际却在推销各类保健品,甚至宣称产品具有“治疗慢性病”“抗癌”等功效,这类表述已违反《广告法》中关于保健食品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的明确规定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商家通过“伪直播”——即预录视频搭配实时弹幕的方式,营造专家在线互动的假象,以此降低消费者的警惕性,而这种模式在平台上并非个例。
面对这些问题,平台的治理措施显得力不从心。尽管小鹅通推出了风险提示弹窗、违规内容举报等机制,但实际效果有限。有消费者反映,在被诱导购买高价保健品后,向平台投诉时往往只能得到“已转达商家”的回复,问题难以得到实质性解决。这背后,既有私域场景封闭性带来的监管难度,也暴露出平台在责任履行上的敷衍——将风险提示等同于责任完成,却忽视了对商家资质的源头把控和对直播内容的实时干预。
在商家资质审核环节,这种责任模糊性更为突出。按照《电子商务法》要求,平台对涉及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经营者,必须进行严格的资质核验。但在小鹅通平台上,部分销售保健品的商家,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与实际销售品类并不匹配,甚至存在“无资质销售”的情况。业内人士指出,平台在流量增长与合规管理之间,明显倾向于前者,导致审核标准在实际执行中不断放宽,为不合规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对于中老年消费者而言,这种监管漏洞带来的危害更为直接。他们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,对“专家”“权威”的信任度较高,容易被直播间的营销话术误导,产生非理性消费。而私域交易的隐蔽性,使得他们在发现问题后,很难像在公域平台那样便捷地维权,往往陷入“投诉无门”的困境。
当前,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要对私域直播实施“穿透式管理”,即不仅追究商家的直接责任,也会审视平台的监管义务履行情况。小鹅通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,从单纯的技术服务提供者转变为合规生态的建设者,完善资质审核机制、升级内容监管技术、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,其平台生态可能会成为违规行为的“避风港”,最终既损害消费者权益,也会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,更不利于私域直播行业的整体规范。